前阵子,市三院心内二病房收治了一位老年男性患者,这位患者10年前曾做过冠脉搭桥手术,因为持续性房颤长年口服华法林抗凝,但仍然反复出现脑梗塞,表现为言语含糊、行动迟缓、记忆力明显下降,家属及本人都很苦恼。
房颤发生时,心房内的血液流动缓慢,容易形成附壁血栓。房颤病人的血栓90%来自于左心耳。反复的微血栓脱落会导致认知功能下降、血管性痴呆、阿尔兹海默症风险大大增加,这位男性患者就是这种情况。
长期服用抗凝药物,但仍然不能避免血栓发生,针对这种情况,最终李楠主任给患者选择了左心耳封堵术。术后经过45天抗凝,复查心脏超声封堵器没有残余分流后,改为阿斯匹林口服治疗。通过这次手术,既降低了卒中风险,也避免了服用抗凝药物反复抽血化验带来的不便,同时降低了抗凝治疗出血的风险,生活质量较之前有了明显提高。
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它却能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这几年在房颤的综合治疗里常提及左心耳封堵。那么什么是左心耳封堵?堵的又是什么呢?
科普
指导
李楠
市三院心内科科系主任兼心内二病房主任,主任医师。
出诊时间:周三上午
小科普丨左心耳封堵术
房颤后果真有那么严重吗?
心房纤维颤动简称房颤,就是心房细胞各自为*,各自颤抖,使心房失去了正常的、步调一致的规律收缩,这样的结果就相当于心房肌没有收缩!房颤在人群中发病率约1%,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明显上升,我国80岁以上患病人群为10%以上。
大多数房颤会有心慌、胸闷、气短、头晕甚至晕厥等症状,一小部分人没有任何症状,但是没症状不代表没有危害。房颤除了影响心功能,加重或诱发心衰以外,最大的威胁就是血栓栓塞事件!房颤患者发生中风的风险是正常人5倍。与其他原因导致的卒中相比,房颤带来的脑中风具有“更高致残率、更高致死率、更高复发率、更高额的医疗花费”等特点。
房颤为什么会导致脑中风?
心耳是连接心房的一个结构,左右各一,其外观像人的耳朵一样,所以叫心耳。一旦心房失去了正常的收缩挤压作用,心房内血流缓慢淤滞,在左心耳处血流几乎不动,极易形成血栓。
这种血栓往往会比较大,随着心脏的搏动,血栓会从心耳中跑出来。血栓脱落可以堵在任何血管内,包括肢体动脉、腹部动脉,最常见的就是堵在颅内动脉造成脑栓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心源性脑卒中。
怎么解决房颤栓塞的问题?
房颤患者预防卒中有两种方法,包括口服抗凝药和左心耳封堵术。抗凝药物有2种,一种是传统的华法林,有效降低卒中风险60%以上,优点是价格便宜,缺点是需要定期抽血化验检测,剂量不足不能预防血栓,剂量过大容易出血,非常麻烦。
另一种是新型抗凝药物,降低卒中风险与华法林相当,虽然省去了定期抽血化验的繁琐,减少了出血风险,但费用不菲。
抗凝药物需要常年服用,很多患者无法坚持。因为经常吃抗凝药容易增加出血、服药有顾虑或者经常漏服;还有的人出血风险高,既往曾经有过出血史包括消化道出血、咯血、脑出血,或者做过冠脉支架的患者需要联用阿斯匹林、氯吡格雷等抗栓药物更加容易增加出血。
对于这些患者而言,左心耳封堵更适合他们!
左心耳封堵怎么做?
左心耳封堵是一种微创介入技术,通过穿刺股静脉,把封堵器送至左心耳开口处,进行封堵,使左心耳形成的血栓不致于脱落形成栓塞。
手术可以局麻下操作,大约40-50分钟,术后8小时即可下地活动。与抗凝药物相比,左心耳封堵术进一步降低总的死亡率、降低中风风险、减少大出血的发生。未来将会成为更多房颤患者预防卒中的选择!
李楠
市三院心内科科系主任兼心内二病房主任,主任医师。从事心内科工作20余年,曾于医院深造,现任大连市医学会起搏电生理分会委员,大连市医师协会心力衰竭分会委员,大连市医师协会心脏重症分会委员,辽宁省预防学会心血管分会常委,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康复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衰、瓣膜病等心内科常见病及疑难病的诊治,主要从事心律失常介入治疗(起搏器植入和射频消融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带领科室人员参与多项国际、国内临床实验工作,先后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出诊时间:周三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