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商报]诺奖得主“走马灯”哪个给你印象深?
大学里最吸引学生的,显然不是“大楼”而是“大师”。在中科大,每一个“大师”的到来,都会在校园里掀起热潮。“如果是诺贝尔奖得主呢? ”“那听不懂也要去见一见的! ”因为他们够“牛”!近年来,几乎每年都有两三位诺贝尔奖得主造访中科大,大师们的演讲内容回味无穷,大师们也给大学生们留下了不同的印象——
最具献身精神
巴瑞·马歇尔以身试“*”
2008年6月,巴瑞·马歇尔教授来到中科大。他告诉大学生们,1982年他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其后将其分离成功,但他的理论遭到很多人质疑和争论,为了证明自己,他将所培养的幽门螺杆菌混在肉汤中喝了下去,72小时候后感觉到腹痛、被确诊为胃炎。他由此证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部会导致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这一研究成果使他获得了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因为这,他也成了大学生心目中“最具献身精神的诺贝尔奖得主”。
最谦逊淡定
崔琦绝口不提诺贝尔奖
1998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电机系教授、华裔科学家崔琦博士因实验发现“分数量子霍尔效应”而荣膺该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9年9月4日上午,崔琦来到中科大校园。当天的交流活动中,崔琦一开口就逗乐了大家:“我一生最怕两件事,一是开会,二是演讲。昨天听说要在礼堂演讲,我就想:糟了。在我们那个年代,一般人可不敢在礼堂讲话啊! ”当天的演讲中,关于诺贝尔奖的一切问题,崔琦都婉言谢绝回答:“都过去了,没有必要再说了。 ”他还坦然地对大学生们说,“不必把获奖看得太认真,生活依然继续。 ”(钱定果 胡霈霖 左云云)
2010年10月28日安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