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戴玲珊(检验科)
这个故事缘起于年,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太阳像个大火炉,柏油马路被晒得发软,树叶卷起了边边,蝉则“知了知了”热得直叫苦,中午可以说一天中最热的时候,空气都是燥热的,一动就浑身冒汗。
此时,三楼检验科窗口来了一位满头大汗的老太太,稍平复呼吸后,她小心翼翼地说明来意:
老伴已76岁,目前家住三楼但无电梯。一年多前,老伴患大面积脑梗塞,康复后仍行动困难,只能坐轮椅,上下楼不方便。近来他房颤频繁发作,根本离不开空调房。但又由于需长期服用华法林,必须定期抽血,复查凝血常规。
原来,老太太为了寻找上门抽血服务,医院和卫生所,但都被一一婉拒。
眼看马上要到抽血日期,无可奈何的她决定来医院寻求帮助。
所幸,检验科的李德京老师刚好路过,听了叙述后,非常理解老两口的生活不易,所以答应让同事夏东宝,次日上门抽血。
第二天,夏东宝冒着酷暑,利用业余时间上门抽血,且坚决分文不取。
老太太连声道谢,握着夏东宝的手激动地说:你真是个好同志啊!
半年后,医院上班,检验科主任就派陈翠翠上门服务。
“由于上门抽血是长期的生活刚需,但总不能每次都因这点小事去麻烦主任,所以我们希望能找一个人固定上门,费用由我们来出。”老太太向陈翠翠说出了心里话。
看着她殷切的眼神,陈翠翠决定接下这个爱的接力棒,表示自己可以提供上门服务,但有一个要求:不收取任何费用。
“那不行,怎么可以不收费呢?”老太太起初并不同意,“平时叫保安帮我背老伴上下楼,也都是要付费的。再说,让你上门已经占用你的休息时间了,怎么还好意思叫你白出力呢!”
可陈翠翠却挥挥手表示:“上门抽血并不是什么大事,也就一月一次,医院这么近,用不了多少时间,所以费用的事情就免啦!”
自此,不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陈翠翠每月都会按时上门抽血,一般是选择中午过去,若有时下班晚了,她仍会选择饿着肚子直奔老人家。
而老先生中风后,右手不能动,只能抽左手。陈翠翠担心如果常抽同一根血管,血管易硬化,变成结节,所以就尽可能换手抽血。
而这样做非常考验抽血技术,因右手血管缺乏张力,又细又瘪,没法直接看到血管,完全只能凭手感寻找;再加上因中风,右手没法伸直,抽血时需家人帮忙把手固定住。因此每次右手抽血时,整个过程都非常费时!
这种日子一晃就是六年,陈翠翠也已结婚生子,但在怀孕期间,她仍会挺着大肚子上门服务;即使家务再繁重,工作再忙碌,却也从未遗忘去老人家抽血这一爱心任务。
六年时间,陈翠翠和老人一家有了深厚的感情,甚至可以说是病患亲如一家。
老太太对陈翠翠也是疼爱有加:若她没吃饭,则会备上小点心。
记得那是一个异常寒冷的冬天,陈翠翠出门急,没有做好保暖工作,等到达时,双手已被冻红。
老太太立即倒了杯热水给她取暖,还心疼地说:“这么冷的天,怎么不多穿点啊?别冻坏了身体啊!”临走时,又拿出一条新围巾,让她戴上。这些举动,让陈翠翠在寒冷冬日感觉格外温暖。
由此可见,医生和病人本是一家,良好医患关系需要双方共同维护。
医院一直秉承着“仁爱精医,励志敦行”的院训,以仁爱为首,传承爱的精神!
而我们检验人也都实实在在践行这一理念,为时刻坚守爱的传承自豪,也为检验科发生的种种感人故事而骄傲,只想发自肺腑地高喊:加油,为爱努力的人们!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