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乐与咖啡的关系,可能始于日本兴盛于上世纪50~70年代的爵士咖啡馆,日文写作「ジャズ喫茶」。原因是,在法国、意大利这些咖啡馆云集的国家,咖啡馆里反而是毫无背景音乐。尤其是法国的咖啡馆,大家都喜欢在沿街的窗户前摆上一溜桌子,然后人挨人地一排坐下,各顾各地聊天、看街景。
五十年代,美国传统的BigBand与Swing逐渐被反叛的Bebop和内敛的CoolJazz所代替,在风格和演绎手法上更加自由多元化,涌现了一大批爵士大师。而且爵士乐的商业专辑发行也开始步入正轨。二战后美式流行文化再次席卷日本——爵士乐在其中也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日本独有的爵士文化场景——爵士喫茶店也越来越引人注目。在当时,唱片的价格昂贵,一套好的音响系统更是让人难以负担,不富裕的年轻人们就来到爵士喫茶店花上喝一杯咖啡的价钱来坐在这里欣赏、研究爵士乐。因此「ジャズ喫茶」作为欣赏爵士乐的公共场所应运而生。情况有点像香港50-70年代的凉茶铺,以一部收音机吸引客人惠顾。一些咖啡馆,因为购置了优良播放设备和大量唱片,(相对封闭的空间更是使播放设备的效果增强,能够很好地再现Bebop的演奏环境)使得爵士乐爱好者们纷纷聚到这些场所来。
于年开业的爵士喫茶店“DUG”,至今仍在营业,它在创造爵士喫茶店其独特的文化氛围上贡献不小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是一个疯狂的爵士乐爱好者,不光在爵士咖啡馆里写作,还在自己的作品里不吝笔墨大谈爵士乐。这家位于新宿的「DUG」就是村上当年经常光顾的爵士咖啡馆之一,也曾在小说《挪威的森林》中登场。
「DUG」开店于年,店主中平穗積曾是一名摄影师,怀着对爵士乐的热爱在父亲的支持下开了这家店。在当时,「DUG」还是文艺青年的聚集地:寺山修司、植草甚一等人也曾来过这里。
在爵士咖啡馆已失去了往日规模的今天,「DUG」作为一段文化记忆的珍藏地,仍旧每天人来人往。墙壁铺满红砖,昏暗的光线让人忘记外界的时间;店内酒水丰富,有多种鸡尾酒、威士忌、啤酒等供应,从白天就可开始觥筹交错。这家店采用剧院级音响系统「C54TRIMLINE」,让爵士乐填满房间里的每一个角落。在这里,爵士乐才是主角。
年,日本本土的爵士乐唱片公司三盲鼠(ThreeBlindMice,简称TBM)成立,它专注于日本本土的爵士乐艺术家,以其极高的录音质量而闻名。而三盲鼠这个名字,正好与ArtBlakey和他的乐队JazzMessengers于年发行的专辑同名——虽然这个名字也并不是那么的罕见,但这会是一个巧合吗?不会。这就是一个光明正大的致敬行为。
低音提琴手铃木勲,人称MR.TBM,其职业生涯最重要的几张专辑都是由三盲鼠录音发行。在三盲鼠出版他的作品之前,他的名声只有内行人才知道。年,三盲鼠为他录音发行了《BlowUp》,使他一跃而为日本最具人气的爵士音乐家。
三盲鼠就是这样独具慧眼,它发掘了许多之前没有什么机会录音的优秀爵士音乐家们,为他们发行作品。和铃木勲一样,天才钢琴手山本刚也是由三盲鼠录音发行的处女作,从此跻身一线音乐家行列,并且活跃至今。
到了60-70年代,全世界学生运动高涨。而因为学生聚会场所的原因,爵士咖啡店成为了学生运动的一大标志之一。这是题外话。70年代以后,随着流行音乐、摇滚乐逐渐将爵士乐从大众的视线中逐渐淡化,大部分爵士咖啡店都纷纷转变经营模式。而遗留下来的爵士咖啡店,几乎成为了“历史遗迹”,有着固定但少之又少的拥趸。
日本是有着深入根基的爵士乐与咖啡关系的地方,无论大城小镇,咖啡馆都是十分精彩的景点,享受咖啡所费无几,味觉心灵及体験都是同様精彩。一些老牌旧店还增添多一个歴史课,让客人回顾上世纪各重要时刻留下的痕迹。有到过日本咖啡馆的朋友,应该留意到有特色咖啡馆无论是老牌名店或新派店铺,一套吸引眼球的音响设备可能是全店的装潢重点。
有些咖啡馆有着暗黄的内装饰,一对十分大口径的喇叭,透过胆机播放着耳熟能详的名爵士乐乐曲,如MilesDavis,SonnyRollins,BillEvans,LesterYoung,OscarPeterson,DaveBrubeck,等等。日本本土的Jazz名人亦有八城一夫,北村英治,猪俣猛,增田一郎,世良譲,等等。
「音吉!MEG」的前身是由爵士乐界知名乐评人寺島靖国经营的「MEG」。在年结束营业后,由现在的新主人柳本继承。
「音吉!MEG」每晚都会进行不同的爵士乐演出,周末则会在白天举办一些特别的活动。在这里,你不需要具备任何音乐相关的专业知识,只需通过最直接的方式感受爵士乐的律动和魅力。LIVE,不就是音乐最赤裸裸的灵魂吗?店内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为了呈现最佳音色,店内主要使用HIFI音响,力图为来客展现“在家庭中无法实现”的爵士乐现场。
曾经到访过一家在日本东京渋谷的一家老店(年开店),店内不准拍摄,阁楼的一对大喇叭。喇叭是六十年代的号角及18寸大口径中低音喇叭。播放着古曲及爵士乐曲。它家咖啡不太值得欣赏及推介,相信絶大多数客人都是慕名而来,体验及欣赏其音响设备及音乐。
又曾经到访过一家位于东京秋叶原的咖啡馆,内装新派,吸睛的是一套放于店内当眼处的一套价值高昂音响设备及与装修整合得不错的一对大喇叭。日式漆器黑咖啡吧台配合台椅及天地墙的光亮装潢,并加插着咖啡设备及杯碟的精致,在这里渡过了心灵舒畅的一小时。这里的手冲咖啡十分精品。
在浅草合羽桥,一家咖啡馆,在前年也换上了JBLParagon喇叭系统。听两三个曲目亦已经値回票价。在京都的二条城附近,有一家没什么装修的珈琲小馆。里面好像是没有椅子的,客人大多是站着,倚着吧台喝咖啡。吧台及内装是粗犷深木色,不光亮,很原始,店铺末端是一对自作派大喇叭播放着爵士乐。这里的气氛很有原始风味,一杯手冲咖啡颇为经济实惠,还是不错的水平。
这便是文化的一种,应运而生的一种习惯,情操。可以是民族的,城镇或地区性的,行业上的。当你到日本时,有时间不妨到这些有严格音乐品味的老牌爵士咖啡屋坐一坐,因为它贩卖的是店内流淌的爵士音乐。
爵士乐在中国经历了上海惊鸿一瞥的闪耀和长达四十年断层后,纵然咖啡店蓬勃发展,但经营者专业技艺,唱片存储量和设备都无法让人惊讶,咖啡店更多的是消磨时间的地方,音乐脱变为气氛营造者角色。你实在是无法感受到会在其中丰富的音乐世界迷失。
厦门真的是一座咖啡氛围极浓的城市,鼓浪屿就不说了,处于乐器行的小街上疫情后开了家MLIFE咖啡馆,是必然又出乎意料。店主是梦从音响的叶总的女儿,店内随处可见的磁带、黑胶、音响等音乐元素。门口的位置,可以链接屋檐的蓝牙音响播放自己的歌单。作为音响店的引流窗口,目标是把年轻人有机会接触好的音响声音认知。固然店里的器材并不算上高大上,音乐也不仅限于爵士乐。但在当下中国,能有多少兼顾咖啡和音乐的店存活下来呢?正如一个爱好音乐开咖啡店的朋友说的,开店只是一个小小的情怀梦想而已,也仅仅是梦想而已...
即使酒吧文化复兴,不乏以爵士乐为主题的音乐酒吧亦难以为继,如上海棉花俱乐部(CottonClub)、北京的CD咖啡(CDCafe)等都退出舞台,贝斯手任宇清的JZClub作为上海必打卡的网红爵士酒吧,可惜在疫情下也只能退场。
村上春树说:“爵士乐是在清洁安静的酒吧,装有坚果的罐子,低沉的声音播放着M.J.Q的VENDOME。然后双份的威士忌加冰。一个人的午后,煮一壶咖啡,任随窗外暖阳洒落身上,房间里咖啡的浓香与美妙爵士融合,最好的时光莫过如此吧!
作为一个爱乐人,如果你身边还有这样的情怀咖啡店,多多珍惜支持一下吧。
版权声明:
文中部分文字和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大家好,感谢你把文章看完,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