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小剧场话剧在欢笑中成长不愿Outhold住 [复制链接]

1#

中国小剧场话剧在"欢笑"中成长 不愿"Out","hold住"!


《两只狗》北京演出剧照(资料图片)《两只狗》剧照(资料图片)


  新华北京9月28日电(张天翊 任沁沁)孟京辉经典小剧场话剧《两只狗的生活意见》日前在美国演出大获成功,演员夸张的肢体语言与特别设计的英文包袱“Hold住”了场面,让美国观众笑声不断,大呼“从没看过这样精彩的演出”。


  留美华人纷纷表示,在美国的肯尼迪中心看到“给力”的《两只狗》感到“很亲切很自豪”,感慨中国小剧场话剧创造的“无国界”艺术感受。


  《两只狗》是近十年来当代中国小剧场话剧的巅峰之作,融入了意大利即兴喜剧、法国喜剧和中国传统喜剧的表演手法,在国内创造了单场“630次笑声,140次掌声,整个剧场笑得人仰马翻”的奇迹,拥有一大批“疯狂的”观众。


  大学毕业生孙洁便是“疯狂的”观众之一。看话剧已经是孙洁业余生活的重要部分,成为刚步入社会的她“不可或缺的精神慰藉”。从大学开始养成的看话剧习惯,成为她繁忙生活之余最大的放松。


  从大学时的传统话剧,到如今的先锋话剧,她以普通观众的角色感受着中国话剧的成长。


  改革开放30多年带来的巨大经济社会变迁,也带动了中国话剧艺术的发展。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外国出现“话剧死亡”一词时,中国话剧开始经历“文艺复兴”。


  如今,多元发展的话剧艺术广泛影响大众。根据北京演出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北京市2010年话剧演出达2919场,话剧观众人数达152.5万人。演出增多,票价也在下降:2010年北京各类演出总平均票价是201元。


  随着走进剧场的观众增多,话剧种类也愈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其中,传统的以剧本和文学性为中心的话剧与以导演自身风格与表演为中心的小剧场话剧并存。[1][2]下一页小剧场话剧,顾名思义是相对于传统大剧场话剧而言的,其特点一是表演空间小,二是演员与观众接近,三是先锋性较强。1982年,林兆华执导的第一部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在北京人艺小剧场上演以来,中国小剧场话剧已经走过了近30年。


  传统话剧以其对思想内涵、社会责任、艺术高度的追求吸引着钟情“阳春白雪”的老话剧迷,而小剧场话剧则以其幽默风趣的语言、妙趣横生的情节牢牢掌握着以大学生白领为主的年青一代观众。


  小剧场话剧将观众演员距离拉近到“极致”,艺术风格极尽创新,符合年轻观众们的口味。


  幽默搞笑只是一方面,小剧场话剧聚焦、反讽社会矛盾,切合当前都市生活诸多现实的特点,也让它足够吸睛。如,话剧《非诚勿扰》反映的便是当下“剩男剩女”生态,以及新时代的爱情观、婚姻观、价值观。很多观众表示,他们在这些话剧中找到了“共鸣”。


  不过,小剧场话剧的成长之路也伴随着质疑声声,有人批评它“过于媚俗”“没有文化内涵,思想深度”“会很快被取代”……不过,这些声音依然挡不住小剧场市场的猛涨势头。


  据统计,2010至2011年度,北京小剧场的数目已达三十多个,小剧场话剧的剧本数量也超过350部。


  小剧场话剧的确给“压力很大”的年青一代带来了很多欢笑。曾经被批“三俗”的“开心麻花”系列舞台剧大受追捧,不仅常常爆满,订张相对便宜的票都要提前一个月。不少观众表示在观赏过程中“从头笑到尾,面部笑神经麻痹”。


  小剧场话剧剧本紧贴社会热点,也成为吸引不愿“Out”的人们的重要“武器”。在“麻花”系列中,不论大小事,从“动车事故”到“红十字会事件”,到更新换代极快的“络红人”们,都能找到影子。


  “在年轻人眼里,顺应现代人审美需求的小剧场话剧的成长发展,是传统话剧的补充,赢在富有朝气敢于创新。”孙洁说。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表示,小剧场话剧的看点不在欣赏艺术,而在缓解压力;传统话剧的文学性与经过反复推敲的语言动作是小剧场话剧无法比拟的,也是国人提升文化素养的最佳选择之一。


  “小剧场带来欢笑,传统话剧带来哲思,它们的共同繁荣提升了国民幸福感。”他说。


前一页[1][2]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